
本報記者 吳艷虹 通訊員 許冰
在蒼梧縣六堡鎮的茶園旁,工匠李師傅正與工友合作建造一座融合傳統風格與現代功能的特色茶倉。李師傅自豪地說:“以前蓋房靠經驗,現在經過培訓后,我不僅會看圖紙、算材料,還能把茶葉儲存需要的環境條件融入建筑設計中,蓋出更實用的茶倉。”
李師傅的變化,正是我市將鄉村建設工匠培訓與茶產業振興深度融合,激活鄉土人才活力的生動縮影。通過“按需設計—基層送教—本土就業”的培訓模式,一批批掌握新技能的鄉土工匠,正成為推動梧州茶產業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緊貼產業需求 推行“點單教學”
10月23日,在六堡茶核心產區一座正在改造的傳統老茶倉內,記者看到,這座層高近6米、保留著傳統青磚灰瓦結構的夯土建筑,經過改造后已經變身為符合現代化儲茶標準的茶倉。“這里原本是閑置多年的茶廠,通風差、濕氣重,不適合存放茶葉。”參與改造的黃師傅說,茶葉倉儲需要滿足防潮、避光、潔凈且空氣流通等條件,改造過程中,工匠們通過參加現場教學,邊看邊學,很快掌握了改造的技能,加快了項目進度。
近年來,隨著我市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在蒼梧縣六堡茶核心產區,許多村莊面臨傳統茶倉升級、茶園景觀提升、茶旅設施配套等迫切需求。為此,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聯合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梧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組織綠色建材、民宿設計等領域的專業教師和技術能手,把課堂搬到茶園旁、村屋前,圍繞茶產業升級中亟須的技能進行培訓,實現“培訓內容從產業中來,技能應用到產業中去”。據統計,參訓工匠直接參與完成茶倉改造、景觀提升等項目5個,推動核心產區2025年新增茶旅融合項目投資超1000萬元。
“以往職能部門對工匠的培訓較為傳統,現在我們著力推動教學資源下沉產業一線,推行‘產業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點單教學’模式,通過現場教學,確保工匠們能夠掌握產業技能,提升培訓的實用性。”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建強師資隊伍 推動技術落地
蒙山縣長坪瑤族鄉六坪村古韻悠長,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和國家級森林鄉村。六坪村黨支部書記陸盛林說:“我們一直想通過修繕村里的老房子發展旅游經濟,但老房子如何在保留風貌的同時,又能讓它們適宜居住,這個問題一度讓我們很困擾。”對此,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迅速響應,今年8月起,協調專業師資力量,不僅請來了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古建筑專業教師,還特別引入了具備民宿改造實戰經驗的企業技師,把課堂設在村里,與工匠共同參與改造設計。
“我家這棟老房子有近百年歷史,部分墻體倒塌,木結構也因潮濕有些腐爛。工匠隊伍在這里培訓時,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現在老房子已經改造成民宿,原來的夯土結構保留完好,老堂屋改成了共享茶室,閣樓變成了看得見風景的客房。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老房子接待了不少外地游客,大家都說這里空氣好,住著安靜又舒心。”六坪村的民宿老板李世朝說。
據了解,經過系統培訓的工匠隊伍已深度參與六坪村傳統村落改造項目,全村先后修復民宿15棟,帶動村集體增收超200萬元,形成了“培訓—實踐—增收”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通過“1+N”師徒結對機制,由黨員工匠帶領學員組建服務隊,深度參與農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鄉村旅游設施提升等項目,將所學技能直接運用于家鄉建設,并在實踐中帶動更多村民參與發展。“我們參與培訓,既能提升技能,有了一份工作,還能親手建設家鄉,這種成就感遠勝外出打工。”工匠梁海波說。
如今,扎根鄉土的工匠們,已成為梧州鄉村里一道新的風景,他們施展技藝、建設家園,讓記憶中的鄉土在匠心巧思中煥發新生。截至目前,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已覆蓋全市7個縣(市、區),累計培訓1600余人次,為加快打造“一極三城”建設“四個梧州”注入了堅實而持久的人才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