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黎永堅)“每臺無人機每小時可以作業40到50畝,是人工效率的10倍以上,而且打藥成本低,今年我種的1000多畝水稻,預計幾天時間就能完成全部噴藥了。”近日,在蒼梧縣沙頭鎮陽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種糧大戶許仲強望著正在進行飛防作業的植保無人機,由衷感嘆。伴隨陣陣旋翼轉動聲,植保無人機沿著稻田勻速飛行,機身下的噴淋頭噴出白色的霧化農藥,均勻灑向稻田,為田間水稻披上“防護衣”。
6月1日,藤縣藤州鎮潭東村水稻制種基地內溝渠縱橫,技術員正在田間觀察檢查制種水稻的生長情況(無人機照片)。目前,雜交制種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顏桂海 攝
當前,正是水稻生長拔節孕穗期,最容易出現“兩病兩蟲”問題,是早稻管護的關鍵時期。為確保早稻高產豐收,我市積極采取無人機“飛防”、施肥,以及農業技術員上門服務指導等舉措,全面掀起水稻夏管熱潮,確保作物安全成熟,夯實秋糧豐產基礎。
市農機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心正積極組織社會化服務主體,共投入100余臺植保無人機,對全市約80萬畝農田開展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切實保障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該款植保無人機,除了能夠搭載更多藥水外,還能在設置好路線后自動噴藥,更加省時省力,智能、精準、高效。
近期,我市農技人員紛紛深入田間地頭,把各項生產技術及時準確落實到農業生產中,提高田間管理水平。在龍圩區新地鎮都梅村,市植物保護站相關負責人正在為百畝水稻“把脈問診”。“我們的防治工作主要針對‘兩病兩蟲’,即稻瘟病、紋枯病,以及稻縱卷葉螟、稻飛虱。除了本地蟲源,還要關注外來遷飛的蟲源。”該負責人說,加強水稻田間管理十分重要,各地要結合當前水稻田間苗情特點,因地制宜,加強稻田肥水運籌,對不同種植方式、不同苗情田塊進行科學管理,確保水稻安全生長。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市早稻種植面積80.2萬畝,當前,市農業農村部門已組織十多名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群眾開展田間管理工作,科學施肥、科學用水、科學防治病蟲害,同時,為水稻管理把脈問診、開方拿藥,為促進水稻豐產奠定基礎,全力保障全市糧食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