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謝謝李館長。這里有個網友“五三五四”提出問題,他說到,生產量那么大的中和窯陶瓷,為什么國內的瓷器瓷片都不多,國外也沒有太多存世?哪怕是瓷片?
其實從該窯瓷器特征分析統計,海外據說也是發現了小部分器具,但總量不多,那為何這個號稱生產200年的窯,生產出來的瓷器瓷片留存下來的卻不多呢?
嘉賓:不是這樣的。應該說瓷片相當多,只不過你沒到現場去看。你到了我們“中和窯”那些山頭,就會發現瓷片類遍地都是,匣缽的話就更多了,你去到那里的話,可以說每一個腳步都是踏著那些瓷片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成品相當少,現在流落到民間的都是次品。
因為這些次品燒出來以后就是堆放在窯旁邊的,堆成山一樣,而在20世紀80年代,有很多農民由于交通不方便缺乏建筑材料,于是就把這些匣缽打碎,當成角石去建房。因為在建房過程中打爛了這些匣缽,提取了遺留在匣缽里面的器品,所以,現在民間見到的多數都是次品,至于有沒有正品留下來,我們剛才說過這個窯除了內銷之外,大部分都外銷出口,內銷的話,有些是生活的,有些是陪葬的。 生活用品很多傳世后就沒有了,只能在有些地方的地下看到碗、瓷片之類的,而在山頭陪葬的,我們也收到不少。在河東區和其他山頭,我們發現有一些中和窯的產品,但經過幾百年的洗禮,這些陪葬用的瓷品,泥土已經滲透到里面了。
而有一些比較完整的瓷器我們也有收藏,在河池地區的一個村也收到中和窯的窖藏瓷器,現在藏在區博物館,是菊花紋的,菊花纏枝的印模,我們自己本土也有這個陪葬產品。
在外國有沒有呢?也發現有。但發現的都是殘缺的,完整的存世應該是沒有的,只能在墓藏里面出土,所以,在世上是比較少的。 去年,我們國家的文物局將已經打撈上來的南海一號沉船安置在陽江市,建成了一個南海一號博物館,周圍全部用玻璃圍起來。根了解,這個南海沉船里的東西,多數都是景德鎮和德化窯的。
根據專家的評價,我們宋代中和窯的產品要比德化窯的還好,當時德化窯是在福建的,沉沒的南海1號里面是不是只有景德鎮和德化窯的瓷器,有沒有我們藤縣的產品,我也很想去看一看。
專家說景德鎮第一,我們第二,但現在網上傳聞南海1號的貨就是景德鎮和德化窯,所以有機會不妨我們也去看看,拿中和窯的東西和他們的對比,或許是我們藤縣中和窯的產品都說不定,要去看了才知道,目前我們還不能肯定。
主持人:好的,謝謝李館長。那今天我們直播就到此為止了,感謝各位網友的參與!
嘉賓:多謝各位網友,多謝梧州零距離提供這么一個平臺展示我們的中和窯悠久的歷史文化。最后我要補充一點,中和窯就座落在我們藤縣,在工作上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研究,看過一些專家的文章,但難免總會有不全面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今天看到騎樓論壇和直播留言上很多網友都是瓷器愛好者,他們提的問題也很專業,我在梧州零距離的直播間做這個訪談算是拋磚引玉,期待大家對中和窯的研究和保護提出更多寶貴的建議!謝謝大家!
主持人:我代表網友再一次感謝李館長來到梧州零距離直播間接受我們的訪談。
梧州事,零距離,有你們的支持,我們會做得更好,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