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近日獲美國國家藝術勛章,奧巴馬親自為其授勛。
北京展出的“什么在消逝·空屋”裝置。
“逝去的時間”:賓夕法尼亞車站的鐘。設計參考了月食原理,當黑夜來臨,鐘面會被背面的陰影咬去一塊。
不砍掉一棵樹:是“什么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陳列在美國加州科學博物館外。是一件巨大的圓錐體雕塑,由青銅鑄造,內部用回收來的紅杉打造。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曾被美國《生活》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而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月25日,白宮東廳,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身著黑色鑲紅邊套裝的林瓔披掛上紫綬帶的金質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筑師、藝術家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21歲設計出美越戰紀念碑
成華盛頓最吸引人建筑
20年前,林瓔因為設計越戰紀念碑而一夜成名。如今它已成為美國華盛頓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但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卻飽受爭議。
1980年秋天,美國國家建筑家學會為越戰紀念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設計方案。大師云集的1421個設計方案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是一名年僅21歲的在校大學生,她就是林瓔。
當時的林瓔,還在耶魯大學建筑系讀大四。她的方案是一份課堂作業:這是一座低于地平線,倒V字形的碑體。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巖墻體,如同一本打開的書,又仿佛大地開裂,向兩面無限延伸,在到達地面處漸漸消失。它們的走向分別指向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這兩座象征國家的紀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襯下高聳而端莊,越戰紀念碑則匍匐著伸向大地,綿延又哀傷。
這一設計方案在問世之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一些越戰老兵認為,紀念碑本該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這份色調灰暗且樸實無華的設計方案是對戰死者的不敬。林瓔的華裔背景也被人拿來大做文章:“你不覺得這很可笑嗎?越戰發生在亞洲而你正好是個亞裔?”一位記者這樣問她。
然而最終,林瓔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1982年10月,紀念碑建成。熠熠生輝的黑色大理石墻上,依每個人戰死的日期為序,鐫刻著美軍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間在越南戰爭中陣亡者的名字。
大量的榮譽和獎勵接踵而來,1984年她獲得了美國建筑方面的權威獎項——美國建筑學院設計獎,隨后又獲得了總統設計獎。
1987年,林瓔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她是耶魯大學有史以來獲得該項學位的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她被美國雜志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2002年以絕大多數選票當選為耶魯大學校董。
曾經備受爭議的越戰紀念碑早已成為華盛頓最具觀賞性的場所之一。每年來此參觀的游客達400萬之多。
|